11.03.2007

再談料理節目

其實台灣的料理節目,就跟世界各地一樣,從來就不曾缺少過。

但是很顯然的,過去台灣的料理節目就是只打主婦觀眾群;單純的介紹與講解,偶爾穿插些主婦才會聊的家常話。做菜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晚餐的餐桌上顯得更豐富些。

而綜藝化的料理節目,要吸引的觀眾全就不再是這麼的侷限了。民眾消費力的增加與新世代的崛起,讓一直單純的料理節目產生了不小的波瀾。

著名的料理東西軍很顯然就是針對所有人。極其複雜的步驟,與未曾聽聞的夢幻食材,不說市井小民,就連大廚師都未必有機會使用。這樣的吸引力當然不會太小。

而型男大主廚這樣的節目,一來阿基師的形象很容易就能吸引到眾多師奶,再者年輕與活潑的風格也抓住了許多年輕的族群。將原本複雜的料理過程簡化到極致,讓每個看到的人都覺得︰這樣的話,我應該也做得出來。社會形態的轉變,單身族、雅痞族越來越多,加以物價的飆漲,外食有時變得不若自己下廚吸引人。交互作用下,造就了這種節目的成功。

這些都是料理節目綜藝化的成功案例。

但是與此同時,也有另一種節目出現。我想可以稱之,綜藝節目料理化。

一樣是由日本傳出,【辣妹廚房】應是始祖吧,香港也有了,接著台灣也出現了,就是吳宗憲的【KUSO廚房】。剛開始也會抱著新鮮與好玩的心態看了一會兒,但是一陣子後卻漸漸感到噁心。

這樣的節目都是叫上藝人來下廚,然後由另一群藝人來試吃,接著就毫不嘴軟地批評菜餚、嘲笑下廚者。

偶爾會出現原本評審的人變成下廚的人,成品自然也不會太好;偶爾也會出現下廚的人變成評審的人,那毒舌的程度,甚有過之。

本來嘛,名菜不比家常菜,很多時候一道名菜讓幾十年經驗的主婦來做都未必做得好,何況是整天忙著趕通告的藝人。或許是為了節目效果吧,做評審的就是要毒舌,觀眾才會愛看。

選秀節目要毒舌、談話節目要毒舌、料理節目要毒舌,不同的是這裡兩邊都是藝人,無論再怎麼毒舌,所有人都要笑得很開心。

無論心裡如何的難受。

很有趣,人們總是喜歡看別人出糗。越是毒舌,越有人罵,但越有人會看。是啊,言論自由嘛!沒人逼你看,不喜歡轉台呀。好吧,我就轉台了。

我想,我是被遺留在過去的年代了吧。

沒有留言: